翟山坑道
位於古崗大帽山下,水道呈A字形的戰備補給坑道。
導航帶我們走了一條非常隱密的路...
途中還遇到牛牛與小牛,天氣非常熱,所以他們也在避暑,看了有點不捨...
抵達後,會看到大大的岩石上寫著翟山坑道,
還有舊戰車展示,旁邊有停車場可以停。
進入前,工作人員一樣會要求要登記、量體溫,
上面還有說明提供的服務,像是輪椅這個,我覺得蠻貼心的。
隸屬金門國家公園,裡面空間很大,
但因天氣炎熱,我們選擇直接去坑道,
不然是可以往左走去沿海步道,可以一窺海上的坑道口樣貌。
入口上的標語,
時代不同,但可以想像這些標語在那個年代有一定的重要性。
進入坑道後有一股涼風吹來,入口處有提供工程帽可以戴,
坑道內部較潮濕也會滴水,一定要注意穿防滑的鞋子。
右手邊就是約民國60年初增建的官兵寢室。
取自msn新聞
當年為了活化坑道轉為觀光,因為經費及種種因素,
敲掉了一部分的牆面,上圖是敲掉之前的樣子。
內部已經改建為販賣紀念品的小店。
往前走沒多遠會看到一幅坑道的壁畫,和通往坑道的門。
岩壁上有坑道音樂節的介紹,
因翟山坑道是一條天然花崗片麻岩所開鑿的坑道,
內部就像是天然的音箱,
所以在民國98年,被選為金門坑道音樂節的最佳地點,
我覺得這個點子真的很棒。
進入門會看到階梯,
這是第一段,往下看可以隱約看到坑道內的水。
翟山坑道長101公尺,寬6公尺,高3.5公尺,
抵達時,因為都沒有遊客,
我們選擇往內部走,走到坑道的最深處時,其實有點暗,
在國家資料庫找到的老照片裡面,
翟山坑道是沒有圍欄的,因為老照片版權問題是無法貼上來給大家看。
遠處坑道口透進非常強烈的光芒,
還可以聽到海浪的聲音。
像走向光明一樣,越走光線越亮,
坑道的整片岩壁都倒影在水面上,
就像一面鏡子,蠻壯觀的,
外面的海浪聲波濤洶湧,裡面卻安靜的異常。
步道的終點處有一個小樓梯,
這裡是圍起來的無法下去喔,
右下角的保特瓶應該是遊客掉下去的,
撿不到,希望大家小心一點,
東西掉下去就撿不回來了,而且還會留下垃圾。
對面的洞內還放著一些機具,
感覺年代久遠,找了許多的資料,並沒有太多關於翟山坑道的記載,
無法得知當年使用的實際情況,
只知道在戰爭時間,
這個出口是面向著台灣,方便運輸補給用,
而內部共可停42艘小艇。
戰爭結束後,因為泥沙淤積戰備功能減退,在民國75年廢棄。
直到民國87年7月才重新整理對外開放,
物換星移,
翟山坑道內平靜的水面已無波瀾,
只有魚兒安靜的優游在清澈的水裡。
中間就是A字形水道的中間,
海水漲潮時,水應該會淹過步道,
所以有時候翟山坑道會視狀況不開放。
每走一個金門的戰地景點,
就會在腦中不斷拼湊構造出當年場景的想像,
然後找出一些當年的資料去對照,
除了敬佩加上敬佩以外,還感到很多很多的心酸。
當年823炮戰打了20年,
因為金門物資缺乏,需仰賴台灣本島的補給,
但運補物資時砲彈打來都在射程範圍內,
所以在民國50年開挖翟山坑道,共耗時5年完成,
現在裡面投射了許多的燈光,營造出了不同的氛圍。
不過就是坑道嗎?也許有人會這麼想,
花崗岩是一種不噴出地面,而是在地底下慢慢冷卻形成的岩石,
在全台灣只有金門才有,
在莫氏硬度裡,大理石的硬度介於3~5,花崗岩則是6~7,
花崗岩是大理石的3倍,這麼一比較,
就能大概了解這是一個多麼艱困的浩大工程。
其實在翟山坑道附近有一個大帽山坑道,
鮮少人知道是因為它要進入比較困難,
也必須配合漲退潮才能進入,
不過我找到相關影片時,內容有提到大帽山坑道要關閉了,
目前還在不在不是很清楚,但確定是已禁止再進入,
大帽山坑道裡面也很美,裡面是海水沖積的沙灘,退潮時仍會有積水。
金門這些年持續的在作戰地的活化,
隨著戰事結束至今41年,
原本軍方管制的區域,已逐漸撤軍,
並一個一個由縣政府或是金門國家公園接手管理。
當年那些緊張氣氛已不存在,
所有曾有的高壓、苦難、分離與哀愁,
希望以後都不要再發生,透過觀光,感謝也感念前人。
註:
在查詢許多資料時,曾經看過一兩篇文章是這樣說的,
當年的國光計畫裡,並沒有翟山坑道這個名字,只有「古塔灣」、「老大帽」、「新大帽」、「鐵壁山」。
研判翟山坑道位置是當年的「鐵壁山」,
而依據國光計畫內容,坑道應該也有用來屯兵儲存能量,為了要一舉反攻大陸之用。
實際上國史館查詢資料,的確無翟山坑道資料,需搜尋大帽山坑道才有。
當年附近的確有一個「翟山連」,這是我蒐集到的資訊,供大家參考。
翟山坑道
開放時間:08:30 – 17:00(無休,除非天候因素)
門票資訊:免費
固定解說場次:09:00、10:00、11:00、14:00、15:00、16:00
停車場:有
洗手間:有
kbike:有